“原价8000元的电视,回收价仅35元!”大悟县市民崔女士的遭遇,折射出电视机回收市场的乱象。随着绿色智能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推进,回收市场的潜在隐患亟待引起重视。
价格乱象:正规企业“吃不饱”,个体商贩“压价狠”
在大悟县旧货市场,一台使用3年的75英寸液晶电视回收价普遍低于100元,且需消费者自行承担搬运费用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正规回收企业因运营成本高,往往“无米下炊”。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其“以旧换新”活动中,电视回收采用“一口价”模式:无论品牌、尺寸、功能,统一报价35元。这种简单粗暴的定价方式,既损害消费者权益,也挤压了正规企业的生存空间。业内人士透露,个体商贩常以“环保处理费”“拆解成本”等名义压价,实际将可翻新或拆解再利用的电视低价转卖,从中牟利。
环保风险:非法拆解污染土壤水源
电视机中含有铅、汞、镉等重金属,若未经规范处理直接填埋或焚烧,将对环境造成长期危害。大悟县生态环境局调查发现,部分个体回收点存在露天拆解行为,电路板、荧光粉等危险废物随意堆放,雨季时重金属随雨水渗入地下,威胁饮水安全。更隐蔽的是,一些商贩将废旧电视转运至偏远乡村,在无防护措施的作坊中拆解,导致当地土壤铅含量超标数倍。此类“污染转移”现象,因监管难度大而屡禁不止。
数据安全:个人信息泄露隐患突出
智能电视存储着用户的观看记录、账号密码甚至家庭监控视频,回收环节的数据清除至关重要。然而,大悟县多数个体回收点缺乏专业设备,仅通过恢复出厂设置或格式化硬盘处理数据,技术手段可轻松恢复被删除信息。2024年,某县发生一起案件:不法分子从回收电视中提取用户支付宝账号,盗刷资金数万元。尽管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明确规定,回收企业需承担数据清除责任,但实际执行中,个体商贩往往游离于监管之外。
政策短板:补贴覆盖面有限,标准体系待完善
湖北省推出的绿色智能家电以旧换新政策,虽对购买新机给予补贴,但对回收环节的支持不足。目前,补贴仅涵盖新机购买费用,未涉及回收企业运输、拆解成本,导致正规企业积极性不高。此外,电视机回收缺乏统一标准,例如,何为“可再利用件”、何为“报废件”,各地认定标准不一,容易引发纠纷。大悟县商务局负责人表示,曾有企业因将可翻新电视按废品处理,被消费者投诉“故意压价”,暴露出标准缺失的弊端。
破局之路:构建“正规军”主导的回收体系
解决隐患需多管齐下:一是完善回收网点建设,在社区、乡镇设立标准化回收点,提供上门收运服务;二是加大补贴力度,对规范拆解企业给予税收减免、运输补贴,降低合规成本;三是强化数据安全监管,要求回收企业配备专业数据清除设备,并留存操作记录备查;四是建立“黑名单”制度,对非法拆解、压价欺诈等行为严厉处罚。目前,大悟县已试点“互联网+回收”模式,通过小程序预约上门收运,实现回收流程可追溯,为全省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。
电视机回收市场关乎环境安全与民生福祉。唯有让正规企业“唱主角”,让监管利剑“长牙齿”,才能让废旧电视从“环境负担”变为“城市矿产”。